EN
EN
  • 耐久性提升技术
    耐久性提升技术概述

    现代混凝土开裂是长期困扰工程界而未能有效解决的难题,严重影响构筑物使用功能,缩短服役寿命。针对该问题,历经20年研发,提出了收缩裂缝控制成套技术方案,实现了混凝土收缩开裂风险可计算、抗裂性能可设计、收缩开裂可控制。 针对具体工程,可进行混凝土抗裂性专项设计,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包括:开裂风险评估、抗裂性设计指标、抗裂混凝土制备、施工工艺优化及抗裂性无线监测成套技术。

    科研团队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保障与提升技术团队在中国工程院孙伟院士、缪昌文院士、长江学者刘加平教授的指导下组建,面向常规环境建筑工程长寿命和严酷环境混凝土结构高耐久两个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系列功能型产品的研发工作。团队梯队包含10余名博士、硕士研发人员以及20余名技术推广与服务人员,专业涵盖结构、材料、化学等领域,交叉互补。学术带头人刘加平教授是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技术负责人刘建忠教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研骨干石亮是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科研骨干穆松是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团队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十二五项目1项、十三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


    1.png


    科研团队与研究历程

    技术体系

    针对超标准规范环境中混凝土耐久性设计难题,团队建立了硫酸盐、氯盐、酸雨、碳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法与试验室等效加速腐蚀评价制度,满足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量化设计需要,解决传统干湿循环制度改变腐蚀破坏机制的问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国际上严酷环境耐久性提升技术作用效果现场分析测试平台缺失问题,团队研究发明了基于空气渗透系数的混凝土表层密实程度评价方法和硫酸盐腐蚀深度现场测试方法,解决传统标准法周期长、适用性差的问题。围绕有机阻锈分子在严酷环境中阻锈效率低的难题,团队发明了具有多位点吸附的有机分子阻锈技术、化学沉积-动态吸附协同作用阻锈技术以及新型阳离子阻锈技术,突破了高氯盐下醇胺分子阻锈效率低的技术瓶颈,阻锈效率从70%提高至98%以上,打破了国外产品对我国核电工程的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团队开发新型混凝土侵蚀抑制技术,基于活性纳米SiO2的表层超疏水结构设计,降低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电通量50%以上,降低混凝土吸水率50%以上,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2.png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保障与提升技术体系

    成果与应用

    团队科研成果公开发表文章1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5件,编写标准规范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4年/2007年)、二等奖2项(2006年/2009年),华夏建设科技一等奖1项(2010年)、二等奖1项(2016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2006年)、二等奖1项(2016年),为港珠澳大桥、泰州大桥、崇启大桥、灌河大桥、马普托大桥(国外)、吉布提军港(国外)、田湾核电、台山核电、防城港核电、丰满水电站、宝鸡峡水电、玉磨铁路、南充铁路、方斗山隧道、青岛万达等重点工程建设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3.png

    4.png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保障与提升技术工程应用地图